VYA 在學校服務期間與老師的訪談中發現,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時,常因學校無實驗課程、師資及設備,上課時間有限、老師不完全理解課程內容等因素,只能自行「想像」科學現象。如此授課方式,對於 國小沒有接觸過自然科目的柬埔寨學生而言,國中的自然課既不有趣又難以理解,造成部份學生自然科學 習動機低落。而自然科目是國中升高中的考試項目,對於學生很重要。透過此次計畫,我們期待臺灣志工能帶給孩子有趣的第一堂自然課,引發他們學習的動力,也真正 看見自然現象變化,進而更了解課堂所學知識
2. 活動內容
- 科學課程教學
我們組的主題為水溶液,我們透過攪拌鹽巴至溶解的實驗,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讓學生理解,在不同溫度、水量、物質下,水的溶解度有所不同的概念,並搭配學習單讓學生在實驗同時,也能記下實驗結果與所教概念,讓他們更能把抽象的水溶液概念具象化,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 英文語言增強
- 社區服務交流
我們在剛到時會一起構想要做什麼實質的事情來幫助該社區,而因為當地沒有回收的觀念,所以路邊隨便可見塑膠空瓶,但那是無法被土壤分解的,所以我們想到淨街的方式,把村莊路邊的塑膠瓶收集起來,並清洗乾淨,回程再帶到市區去做回收處理。
3. 活動成效
- 科學課程教學
- 英文語言增強
- 社區服務交流
我們的淨街活動總共進行了三天,而第一天遭遇到午後到暴雨,所以成果不甚理想,然而在我們努力堅持下,到了第三天,村莊裡的學生也開始跟我們一起撿拾保特瓶,甚至幫我們蒐集很多袋,且搶著要幫忙清洗,也由此知道這些塑膠製品是不可以隨手丟棄的,而自發性地將其歸類成回收物品。
4. 心得反思
從柬埔寨當志工回來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蛤那邊的小孩是不是很可憐啊!」但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很憤怒,因為他們的確缺乏資源,但他們卻很快樂、認真地生活著。在當志工的那段時間,可以感受那邊的人們都是單純且努力地活著,他們雖然生活辛苦,為了工作可能半年回不了家,但他們自食其力,努力為家人、孩子付出;而我的學生們,他們每天要擔心的不是功課還沒寫完,或是等等又要補習的煩惱,而是要趕著回家跟爸媽去工作或留在家中打理家事,甚至是10歲的哥哥要去照顧6歲的弟弟,因為他已經是家裡最大的大人了,然而,在面對生活的艱辛時,他們卻仍十分渴望學習,每天騎一小時的腳踏車到學校根本不算什麼,即使上午可能清晨就起床幫爸媽工作,下午仍精神抖擻地在教室聽我們的教學。學習對他們是件奢侈的是,所以他們格外珍惜,也因此在他們身上感受到我所帶來的改變,比起捐助物資幫助他們,我認為給他們更多的教育資源,才是真正能讓他們站起來的方法;就像幫助我們翻譯的當地志工也出身偏鄉,但就是因為接受教育,讓他能靠獎學金進入城市的大學,而如今他有能力與我們一起到這個地方幫助這些小朋友,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的過程,是我希望能為我服務的地區帶來的改變,雖然我去的時間短暫,能做到的不多,但回來後,我仍在持續關注當地的教育議題,希望讓這趟志工旅程不要就此結束,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想為當地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讓那些孩子在未來也有給予的能力。
雖然語言不同,但仍努力跟孩子解釋教學內容 下課時間,小朋友都會圍著我們玩 上課時,窗外總會站滿學生想和教室裡的我們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