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緣起
IC 部落社創始之初會到部落或偏鄉教導小學生操作電腦等資訊設備,以減少因地理空間阻隔而產生的數位落差;同時配合網路平台,使隊員得以在營隊結束後與孩子們保持聯絡,以達到永續陪伴的服務精神。社團名稱中的 IC,即為呼應數位人文團隊中「數位」之意義;每一年的寒暑假,我們將深入部落或偏鄉國小,以永續陪伴為出發點,策劃一系列的營隊活動,期許小朋友能有所收穫。
本次出隊地點在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汶水國小位於緊鄰汶水溪的圓墩部落。原稱達比拉斯(Tabilas)的圓墩是一個泰雅族部落,日據時期稱為汶水,國民政府來台後與因為與獅潭鄉汶水同名,改稱圓墩。圓墩部落的祖先原居住於大安溪流域上游,約在一百多年前遷址南庄鄉附近的Tsubus,1870年左右移動到洗水山西北山腹,建立達比拉斯社。日據時期因為受到日軍侵襲,遷至汶水駐在所附近,於汶水溪邊台地建立新部落,新的部落也名為達比拉斯,也就是現在的圓墩。
二. 活動執行內容
這次我們營隊的主旨為「寓教於樂」,我們期望在帶給孩子們歡樂回憶的同時,也能夠帶給他們一些新知,例如:科學教案、知識型教案皆是搭配遊戲來進行,可讓小孩更加參與其中。此外,我們希望教導給他們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課程有「分站教育」可讓小朋友體驗不同的角色,從孕婦體驗、身心障礙體驗到盲人體驗等活動,讓孩子知道如何尊重、體諒他人。而部落尋根之旅是這次營隊的核心教案,我們會訪問耆老部落的傳說及故事並讓孩子紀錄並繪畫在海報上,且在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上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幫助他們了解認同並自身文化。
三. 預期效益評估
我們將小孩分為三個大隊並發下學習單,分別到當地的工作坊、教堂、部落內進行此活動,由部落耆老向孩子說明部落的歷史以及傳說故事。過程當中小孩秩序雖有時混亂,但大致上都有認真聽耆老的說明,隊輔們和小孩都在這項活動當中對於泰雅族的文化和家族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然而,本次營隊的年齡涵蓋範圍過大,包含了一到五年級,因此有些低年級的小孩會無法理解耆老在說什麼,也有小孩就算懂了,也因為不會寫字而無法記錄下來。此外,有些傳說故事孩子們平常就聽過很多次了,甚至已經比耆老還要熟悉。因此,我們在經過檢討後,認為在這項活動當中,應該先讓比較了解故事的高年級生去和耆老討論進行方式以及設計問題,再透過高年級的學生講述給低年級聽,如此一來,高年級也能在講述的過程中複習自身文化,相信此方式更能達到這項活動的目標。
四. 省思
1. 社課省思
有些人表示,對於社團的運作模式沒有深入了解,導致在準備教案時遇上困難,未來在第一堂社課時,要詳細介紹社團,並發下課程大綱,讓大家都能清楚了解本社團是如何運作的。此外,每位隊輔並不是確實知道每個教案的意義,就算我們社課中有講解教案的課程,還是有這種情況出現,因此我們往後希望透過討論的方式來決定教案類型,而非由總副召來定義教案的樣子,如此一來,就能賦予教案更多的意義。最後,這學期新增的情境劇課程大獲好評,多數人都從中學習到不少應對小孩的經驗,未來也會將這個課程延續下去並持續改善。
2. 營隊省思
事前的細流、分工可以更仔細,避免大家群龍無首的情況發生。像是剛進入校園的大掃除,我們採用臨時指派的方式,造成有些人是閒置的,無法最有效率地完成掃地工作;結束校前的大掃除,因為有事先分配工作就增加效率許多。
設計遊戲的時候要考慮到每位小孩,如果無法所有小孩同時參與,就要思考閒置的小孩可以做甚麼。另外,除了隊輔都應該事先知道教案內容以外,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也要以小孩的角度為出發點,預留充分的緩衝時間,也應該避免過於複雜的情節或是規則。講解規則的時候除了口頭、以海報說明以外,也可以因應教案的不同,輔以隊輔實際示範的方式說明。最後,每天晚上的檢討應該更注意輕重緩急,優先討論營隊、活動整體的問題,再來才是小孩的個案討論。在討論個案的時候要避免淪為情緒性的單純抱怨,或是單純的在聊天、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