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和到共好 企業實行ESG的向上之路

從零和到共好 企業實行ESG的向上之路
作者:鄧文華、李竺姮

ESGpicture (2)

「Building Better Business 企業進化中小企業 ESG 論壇」於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辦(圖片來源: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

工業革命以降,傳統兼善天下的道德價值漸弱,在獲利大旗下,企業習慣將內部成本外部化,以致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社會發展之間常處於零和狀態。不過時代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透過制度設計與新技術,零和正逐漸往共好發展;早年被當成「花錢做形象」的 ESG,已能為企業產生實質效益。

2024.5.3,由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B 型企業協會與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作主辦的「Building Better Business 企業進化」中小企業 ESG 論壇,邀請經營有成的 B 型企業分享自身經驗,證明無論上櫃公司或中小企業,只要發心良善、用對方法,實行 ESG 等於主動擁抱改變,可對獲利帶來正面影響。

ESG 是實現願景的催化劑

論壇邀請的四家本土企業,經營質、量皆有亮點。除了業績成長、訂單規模、員工年增數、員工流動率等數字,怎麼利用 ESG 作為「催化劑」帶動組織變革,是內行看門道之處。

過往,當企業主有改變體質或擴展版圖的想法時,容易先抓數字,亦即要達到某某額度,得相應開展做哪些事情。現在,從「想成為一家什麼樣的公司」願景切入,拿 E、S、G 當工具,探索適合往哪裡去、該當做什麼;藉工具之便,方向東南西北、事物輕重緩急,隨即一一浮現。


B型企業製表_1644_1_0


關鍵在企業主 有心就有路


做 ESG 心路歷程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辛苦不足為外人道。嘉澎塑膠副總經理王政彥語重心長一句「很慢,但是有效」,獲得政大商學院教授李瑞華肯定:「這不就是 ESG 的精神嗎?」

「熬得住」知易行難。歸納推動 ESG 能成,概略有幾項要素:
🔹企業主真心想變:無論目的為了改變體質、刺激創新、跳脫紅海或提升競爭力,關鍵都在企業主自己想「動起來」,而非被外在所迫。因為真心想做,相對容易迸發靈感,為組織帶來活力。另一方面,上行下效,更確保理念到執行一路貫通。
🔹堅實信念:推 ESG 會牽動許多改變,沿途阻礙必多,投入 3~5 年才稍能看到效果。李瑞華教授提點:「你要有一個信念,堅持去做,而且相信這樣做一定會有回報的一天。」優織隆執行副總謝煥麒也不約而同說到「相信才會看見」。
🔹設計方法:有理念不等於成事,如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必須搭配對的方法,包括設計新制度、新流程、引進新技術等。想法與做法相互激盪,於實務中滾動修正。
🔹知所取捨:創新、變革最常面臨的兩難就是取捨,ESG 自不例外。以嘉澎塑膠為例,導入初期爆發老業務離職潮,不只有人冷嘲熱諷剛接班的王政彥「我看你怎麼把你爸的公司玩垮」,他與父親的關係也陷入僵局,被警告:「你不要給我不務正業!」光隆實業也因管理升級、技術升級帶來成本增加,流失一些低毛利但訂單量大的客戶。所幸有捨亦有得,走過陣痛期,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表示,升級後換來中高毛利客戶賞識,以「少量多樣」仍能獲利的競爭力,拉開與同業差距;嘉澎不但沒被王政彥玩垮,還越玩越大。

對人小貼心  對事大格局


經營事業概分人、事兩大塊,四家企業談到自身經驗時,對人多為細膩小故事,對事多為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兩者相映成趣。

對人方面,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特助張宏尉、嘉澎塑膠副總經理王政彥皆點出企業主的「行為」遠遠要比口頭支票有力量。以嘉威為例,宣示打造不加班環境,即著手調整作業流程、慎選客戶,甚至於前一年度即招聘隔年要用的擴增人力,從源頭排除會造成加班的不確定因子。此外,因會計師事務所屬高壓高工時行業,同業盛行要入職者簽約兩年,以令資方有保障,勞方也可於累積資歷後跳槽。嘉威卻從多年經驗精算出穩定關係更有利勞資雙方,所以完全不綁約,並於面試時挑選價值觀相近、願意長期發展者。

這是一張圖片
論壇一對談人,由左至右為: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特助張宏尉、嘉澎塑膠副總經理王政彥、政大商學院教授李瑞華(圖片來源: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

制度有時未必全可事前規劃,也有偶發轉常態的。張宏尉提到一段小插曲:在新北產業園區的總部,250 位員工裡大約有 100 多位以機車通勤。有天一位同事趕時間,戴著俗稱瓜皮帽的半罩式安全帽騎車衝進停車場,恰好被他媽媽(即老闆娘)看到。老闆娘覺得危險,主動提出補助全罩式安全帽的制度。此舉一來降低同仁受傷比例,二來僅兩三千元的補助,卻能讓同仁每天都感受到公司的貼心,無形提高向心力。李教授補充,這樣的情境每家公司每天都在上演,為什麼老闆娘看到又做到?是因為愛心,真正做到將心比心。

無獨有偶,嘉澎塑膠也有好心換好心的故事。王政彥說,實施周休三日以後,他們發現初期很多同仁不知怎麼安排,於是重新定義為「充電日」,鼓勵大家參與家庭活動、考證照、當志工等。比方人淨灘、掃街、幫弱勢家庭粉刷牆壁,或者定期陪伴罹癌朋友,各自找到投注心力的方向。其中有位同仁,鑑於每次進貨時公司只有一位堆高機司機處理,他希望可以幫點忙,加上本身有興趣,跑去考了堆高機證照,不只達成自我實現,也幫到公司。

話說回來,經營不能光靠情懷,根本仍在制度,嘉澎周休三日背後,是人力和財務調度支持。前者,一半人休周五、一半人休周一,對客戶服務不打折;後者,新增人手、委外派車都會拉高支出,幸好「同仁滿意度上升、流動率下降、徵人難度下降、找進來的人才更優秀」,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年度業績「竟然」超標 8%。

相對於人心細微槓桿,事物得從大局入手。

這是一張圖片
論壇二對談人,由左至右為:光隆實業董事長詹賀博、優織隆執行副總謝煥麒、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暨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圖片來源: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

謝煥麒表示,優織隆和許多同業一樣,以 OEM、ODM 為主,多在中國大陸、東南亞一帶設廠。疫情期間回台,發現很多優秀的新材料,「當時我們在思考,假設台灣沒有化學纖維,紡織業還能做些什麼?」

看上鳳梨葉纖維,源自主客觀因素交集:

🔹紡織業是台灣第二大汙染產業(次於石化業),若降低碳排放,將對環境保護起相當大的作用。
🔹鳳梨為全台種植面積最大水果之一,每年廢棄葉片約 80 萬噸,多被當作垃圾焚燒或掩埋。
🔹2018 年底,國內已有初步的鳳梨葉纖維取纖技術。
🔹台灣鳳梨葉纖維「天生麗質」,比東南亞的細緻一倍以上。
🔹一公斤的鳳梨葉纖維碳足跡為 0.784 CO2e,僅約亞麻的 1/10、棉花的 1/4。生產過程用水量較棉花纖維少 97%。

而今,鳳梨葉纖維經優織隆獨家紗線製作技術處理後,具備天然環保、可生物降解、手觸感佳、透氣性好、吸濕性高、不易起皺、耐用強韌等機能,適合與天然或合成纖維進行混紡,並可製成具厚實感的植物皮革。連渣料都能轉換為肥料。

換句話說,「選題」從國家或國際視野,抓大的入手。例如做羽絨製品的光隆,與日本優衣庫(Uniqlo)、宜得利(Nitori)分別建起回收系統。不僅使用認證的環保藥劑、引進回收率 90% 的循環水洗設備,董事長詹賀博指出,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如果回收的羽絨越來越多的話,就可以減少動物的養殖量、省掉中間海運運輸,對減少碳排放有很大的幫助!」

企業典範轉移  將地球視為最大股東

「永續發展,它代表的是企業典範轉移。我們以前在乎的是,一家企業它怎麼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一直轉型到今天,我們希望一家企業是做對這個世界好的事情。」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暨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的觀點值得玩味,她回溯:「十幾二十年前,有一個個案賣得非常好,大家都要念的叫 Zara;現在,賣得非常好,大家都要念的個案叫 Patagonia。」

Zara 為首的快時尚年代,品牌盡量將內部成本外部化,視地球與社會資源如無限,生產成本壓得越低越好,鼓吹消費者買越多越好。彼時世人很難想像,Patagonia 這類致力外部成本內部化,還不時提醒大眾謹慎消費的品牌,會在若干年後受到廣泛認同,ESG 理念與商業成功並行不悖,市值上達 30 億美元!

Earth is now our only shareholder.

2022 年,Patagonia 創辦人喬納德(Yvon Chouinard)將公司捐給地球時說「現在,地球是我們唯一的股東」,乍聽語不驚人死不休,實則深刻反省。這位熱愛攀岩、從 1972 年創業就積極推展環保行動的老闆,一句話打破框架,直指本源所在:唯有善待地球,生意才能長久。


http://syschool.nccu.edu.tw/zh_tw/news/-ESG論壇資訊-5-3-Building-Better-Business企業進化-中小企業ESG國際論壇-3388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