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暑假國內外志工補助成果報告書(教育一黃○翎)

  • 2017-11-07
  • 林韡萍
2017緬甸華語文教育服務團隊
教育一105102061黃育翎
1.活動源起
        21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國際服務熱潮在台灣興起。緬甸,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礦產資源豐富的一個國家,因為過去政治封閉,對許多台灣後輩而言,仍像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因緣際會下,看見當地傳承華文教育的精神堅毅動人,是萌生本次服務的主因。 本團隊認為此地的華文學校十分值得多元型態服務團隊駐點深耕,期望搭起臺、緬雙方邁向國際接軌的橋樑,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相互學習的良機。


2.活動內容

/ 師資培育:
  在科崀這個地方,村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們這次主要服務的兩個據點—博愛中小學、榮光小學,老師們大部分的程度僅有初中畢業,少數具有高中的學歷。因此,本團隊組成了師培小組,希望透過分享知識,提升老師們的教學品質與水準。在行前,我們有整理了一些與教育相關的知識,編寫成冊,內容包含了輔導原理與實務、教學技巧與評量、適性教學、教材教法、華語文教學。
  我們邀請兩校的老師聚集在一起,進行為期兩個星期,一天兩個小時的培訓。另外,我們也在師培的最後一天,請老師填寫對於此次培訓的滿意度,以及希望下次能夠有什麼培訓內容。當地老師說,我們所分享的內容,比老師們去東枝(緬甸的第二大城)進行培訓時,所講的內容還要更有實際幫助。能夠加入這次師培小組的活動,我感到與有榮焉。
 

l   文史訪談:
  第一屆緬甸華文服務團部分工作是把資源帶進科崀,而文史組所做的,則是帶著科崀出來讓更多人看見,走進當地人的生命、紀錄下屬於科崀故事這樣的存在。
  透過採訪當地的老師,包含了解學校制度、細項,至聊起老師個人生涯、理念。我們了解這塊土地在華文教育上的資源是多麼缺乏、處境是無比艱難。科崀的老師或許沒有卓越的學歷、教學技巧,然而,每個人都憑著一份「愛」堅持到了現在。說不辛苦是騙人的,可是他們堅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的給孩子改變的機會。」
  除了做當地的文史紀錄,我們也負責紀錄下團隊在科崀的生活。不只美化與師培的工作,也包含團員們授課畫面、發放物資等景象。這16天的每個瞬間,希望都能與大家分享,讓所有人看見有一群人用這樣的方式付出心力。文史組,我們最大的希望是讓大家都看見科崀的需要。然後,跟著我們一起,愛這塊土地。


l   美化環境:
  緬甸華文學校多為自立辦學,校址偏遠且佔地面積狹隘,硬體設備有許多不足及缺陷,例如:教室數量不足、牆面結構不穩固。因此,萌生美化工程想法,希望利用授課其餘時間投入校園美化工程,讓當地學生一同參與設計與彩繪。
  我們總共粉刷了四面牆(三面教室,一面圖書館),整面牆的彩繪從零到有,全都是由團員們一手包辦,當然,這過程中,必定少不了學生的幫忙。工作內容包含了塗油漆、設計草稿、上色。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美化環境,對自己的學校產生認同,並愛惜環境。此外,我們還製作了可移動式的班級牌(當地由於教室及師資不足的問題,採取混齡上課的方式),希望能讓學校帶入班級的概念。


l   發放物資:
  在營期前,本團隊總共募了13噸來自台灣各地的物資,包含衣物、文具用品、書籍,希望這些各地的愛心,能在當地發揮最大的效用。物資早在團隊過去之前,就已經到了學校。到了當地,我們利用閒暇時間整理這些物資,將東西分類、裝箱。發放物資的對象主要為建華中小學(一所更北邊的學校,那裡的狀況更不好)。看見居民們收到物資時,臉上所展現的幸福笑容,讓這些準備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l   多元課程:
        除了以上的工作內容之外,本團隊還設計了多元的課程,包含了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英文課,以及華文課。上課時間為早上五點半至七點,和下午四點至六點。我自己所帶的課程為華文課與英文課。當地學生都很有禮貌,上課前會說老師好,中堂下課會說老師休息,放學會說老師再見。學生認真向學、尊師重道、珍惜每個受教育機會的樣子,到現在都還令我印象深刻。




3.心得反思
​     
在緬甸政府由於擔心華人掌權,所以華文學校都只能偷偷辦學,我們所到的小村落Kholam也是如此。Kholam是管制區,一般的觀光客是無法進入。第一天抵達這個村落時,有軍人站哨檢查我們的車子,這個似乎在電影才會出現的畫面真實出現在眼前時,內心除了驚嚇還是驚嚇。這個村落身處偏僻,但基本功能蠻健全的,街上挺熱鬧,有雜貨店、也有菜市場。
​       
當地的小孩基本上都會去上緬文學校,華文學校對於當地有點像是補習班,因此華文學校的學生不多。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小朋友熱愛學習的那一份態度,有一次我在上華語文課,中間說要下課休息一下,小朋友卻都好好地坐在位子上,我第一個反應是怎麼都沒有人動,然後突然有個聲音說不想下課,接著更多小朋友一起附和著,這個反應讓我很錯愕也欣慰,於是我就繼續上課。對比台灣的學生,我內心產生了很強烈的撞擊。
​       
來到了這個地方,在我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常思考著怎麼樣才能為當地帶來改變,這個地方更需要的是有人把這裡帶出去。科人口外流很嚴重,村落大部分都是小孩或老人,有些小孩連基本的吃飽穿暖都無法滿足,對於這個地方,教育到底能做什麼改變?又換個說法,在這裡,教育真的是必須的嗎?服務期間,我得知了一個小孩的故事,他在10歲的時候,就曾經到中國打工兩年,華語文能力也是在那裡學習的,在明年,他可能又要回去中國打工了,聽到這裡,我感到很難過,同時也認為自己是在以自己的角度看待這件事,這件事不一定是不幸。然而總覺得如果他有更多機會讀書,會不會更不一樣。
​       
營期的最後一天,有小朋友問會不會再回來這個地方,我感到很羞恥,因為我不一定會再回來。在表演晚會那天,小朋友唱一首歌送給我們,歌詞大概是我們像是這個地方的希望。在做國際志工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來到這裡的目的是什麼,能很肯定的是,某一部分也是透過服務他人來成就自己,但當出現了自己是在幫助別人這個念頭時,基本上就存在的瑕疵。因為這有種自身比較優越的意識,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我們都從彼此學到了、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這是我在營期體悟最深刻的一句話,以前還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科這個地方,有著許多破碎的故事,這是一整個村落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單一個人身上。在看到這麼多不同的故事時,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自己的力量多麼薄弱,但也因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好像更能容納下整個世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可能會再去一次吧!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