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活動緣起
我們團隊都是來台就學的外籍人士,居留了不短的時間,並不是以「觀光客」的角色與台灣互動,並且也能夠和台灣人享有差不多的生活品質和體驗,但我們在這裡的每一天還是會帶著「不想錯過」的警惕性感覺,因為我們清楚自己終有一天會回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鄉,但台灣已成為我們第二個故鄉,我們會不斷地重新評估自己如果即刻回國,會不會留有什麽遺憾。因此,我們團隊用心準備服務計畫,最終有幸被中華電信選入22組服務團隊的其中一組,並被基金會分發到「屏東善導書院」服務。
我們這次的活動在「屏東善導書院」蹲點15天,進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實際踩踏當地,蹲下來傾聽在地聲音,從中發掘社區需求,並發揮專長提供社區服務,成為社區向上提升的媒介與動力;同時利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紀錄能力,透過熟悉的數位媒體,保留與傳承珍貴的台灣在地文化,也讓社會大眾藉由他們的文字與鏡頭,看見正在各個角落為這片土地努力的人事物,期待這些默默發光的亮點,能帶給這個社會更多正面力量,啟動善的循環。
貳、服務內容
在15天的實際社區事件中,我們在書院履行在前期已經規劃好的課程:數感課程(STEAM 機械手臂、AI程式課)、社區故事繪畫、中馬文化手作體驗(水染書簽、大馬糕點、五粒子製作)、戶外活動(泡泡課、飛盤爭奪賽)、結業式等。另外,恰逢凱米颱風導致機構受災,我們也重建書院的閲讀環境、禮盒包裝以及孩子們的日常陪伴等,甚至在探索社區之時收穫到了原本預料不到的經驗——探查預防颱風的河流改道、偶遇屏東縣長等。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當地的長輩關懷據點進行服務計畫,包含蛋盒衝格、健康訪視等。
參、活動成果
在數感課程中,我們前半段讓小朋友們利用繪畫去表現各自對於機械手臂、AI等科技可以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想象;有的是做鳳梨酥,有的是在鳳梨田抓害蟲,有的是摘鳳梨,足以看見大家對於科技應用的期待。後半段的課程,則是讓小朋友們合力進行拼裝和操控教材完成一些小任務。在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大家齊心協力,有的動手拼裝,有的在一旁檢查和指揮是否拼正確,大家的向心力都很好。
在社區故事繪畫時間,我們充當了優秀的聆聽者,引導小朋友分享他們在當地聽到的故事,譬如哪家的阿嬤其實身體很不好,哪家的阿公自己一個人住等等。平日裡站在前面就會害羞説不出話的孩子們都在這個時候,滔滔不絕地説了好多好多我們沒探索到的社區角落。而手作體驗環節,讓小朋友都保持了一定的專注力,他們都認真對待每一個步驟,都非常期待成品的樣子;戶外活動就不提了,孩子們都玩得不亦樂乎的。最後的結業式,則是作為我們此次活動的小結。詳細的活動圖文紀錄可以到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的蹲點成果頁面搜尋2024年度的「屏東善導書院」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肆、心得反思
與善導書院相遇到相處不止15天,從基金會主辦的另一個活動——「好厝邊小導演」就開始了。每每回顧這期間紀錄過的影音和照片,不論内容我的嘴角都會不自覺微微上揚,心底有一絲絲溫暖柔和的感覺,它是所謂的眷念吧!我們、院長、書院老師、小孩、小孩家長、哥哥姐姐、據點長輩、獨居老人、社區居民......每個人原本都在自己的節奏中前行,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和經歷。我們分享彼此的故事、感受和智慧,亦或是一起面對挑戰與成長。感謝所有的相遇,每一段大大小小的相處,都刷新了我的認知,擴充自己對於未來的想象,反思自己的改進之處,以及在台灣留學最美好的回憶。
從好厝邊小導演到蹲點期間,我們與小朋友們將近相處了23天。在離開社區後的生活幾乎處處充滿了書院的剪影,譬如在全聯看到價格昂貴的火龍果心裡會想「書院的小朋友應該會把它分到格外級」,在政大突然來的大暴雨也會想到8月南部幾乎每天的午後雷陣雨。還記得離開的那天早上,我騎著書院的送餐車把熬夜寫好的明信片送給龍助爺爺還有好多人,揮手告別的時候莫名的鼻子酸,真的很奇怪。我想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戒斷期」,我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把在書院的一切變成珍藏在心底一輩子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