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学年度暑假国内外志工补助成果报告书(教育一黄○翎)

  • 2017-11-07
  • 林韡萍
2017缅甸华语文教育服务团队
教育一105102061黄育翎
1.活动源起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来临,国际服务热潮在台湾兴起。缅甸,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矿产资源丰富的一个国家,因为过去政治封闭,对许多台湾后辈而言,仍像是披着一层神秘面纱,因缘际会下,看见当地传承华文教育的精神坚毅动人,是萌生本次服务的主因。 本团队认为此地的华文学校十分值得多元型态服务团队驻点深耕,期望搭起台、缅双方迈向国际接轨的桥樑,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良机。


2.活动内容

/ 师资培育:
  在科崀这个地方,村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们这次主要服务的两个据点—博爱中小学、荣光小学,老师们大部分的程度仅有初中毕业,少数具有高中的学历。因此,本团队组成了师培小组,希望透过分享知识,提升老师们的教学品质与水准。在行前,我们有整理了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知识,编写成册,内容包含了辅导原理与实务、教学技巧与评量、适性教学、教材教法、华语文教学。
  我们邀请两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进行为期两个星期,一天两个小时的培训。另外,我们也在师培的最后一天,请老师填写对于此次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希望下次能够有什么培训内容。当地老师说,我们所分享的内容,比老师们去东枝(缅甸的第二大城)进行培训时,所讲的内容还要更有实际帮助。能够加入这次师培小组的活动,我感到与有荣焉。
 

l   文史访谈:
  第一届缅甸华文服务团部分工作是把资源带进科崀,而文史组所做的,则是带着科崀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走进当地人的生命、纪录下属于科崀故事这样的存在。
  透过采访当地的老师,包含了解学校制度、细项,至聊起老师个人生涯、理念。我们了解这块土地在华文教育上的资源是多么缺乏、处境是无比艰难。科崀的老师或许没有卓越的学历、教学技巧,然而,每个人都凭着一份「爱」坚持到了现在。说不辛苦是骗人的,可是他们坚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的给孩子改变的机会。」
  除了做当地的文史纪录,我们也负责纪录下团队在科崀的生活。不只美化与师培的工作,也包含团员们授课画面、发放物资等景象。这16天的每个瞬间,希望都能与大家分享,让所有人看见有一群人用这样的方式付出心力。文史组,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让大家都看见科崀的需要。然后,跟着我们一起,爱这块土地。


l   美化环境:
  缅甸华文学校多为自立办学,校址偏远且佔地面积狭隘,硬件设备有许多不足及缺陷,例如:教室数量不足、墙面结构不稳固。因此,萌生美化工程想法,希望利用授课其馀时间投入校园美化工程,让当地学生一同参与设计与彩绘。
  我们总共粉刷了四面墙(三面教室,一面图书馆),整面墙的彩绘从零到有,全都是由团员们一手包办,当然,这过程中,必定少不了学生的帮忙。工作内容包含了涂油漆、设计草稿、上色。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透过美化环境,对自己的学校产生认同,并爱惜环境。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可移动式的班级牌(当地由于教室及师资不足的问题,采取混龄上课的方式),希望能让学校带入班级的概念。


l   发放物资:
  在营期前,本团队总共募了13吨来自台湾各地的物资,包含衣物、文具用品、书籍,希望这些各地的爱心,能在当地发挥最大的效用。物资早在团队过去之前,就已经到了学校。到了当地,我们利用閒暇时间整理这些物资,将东西分类、装箱。发放物资的对象主要为建华中小学(一所更北边的学校,那里的状况更不好)。看见居民们收到物资时,脸上所展现的幸福笑容,让这些准备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l   多元课程:
        除了以上的工作内容之外,本团队还设计了多元的课程,包含了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英文课,以及华文课。上课时间为早上五点半至七点,和下午四点至六点。我自己所带的课程为华文课与英文课。当地学生都很有礼貌,上课前会说老师好,中堂下课会说老师休息,放学会说老师再见。学生认真向学、尊师重道、珍惜每个受教育机会的样子,到现在都还令我印象深刻。




3.心得反思
​     
在缅甸政府由于担心华人掌权,所以华文学校都只能偷偷办学,我们所到的小村落Kholam也是如此。Kholam是管制区,一般的观光客是无法进入。第一天抵达这个村落时,有军人站哨检查我们的车子,这个似乎在电影才会出现的画面真实出现在眼前时,内心除了惊吓还是惊吓。这个村落身处偏僻,但基本功能蛮健全的,街上挺热闹,有杂货店、也有菜市场。
​       
当地的小孩基本上都会去上缅文学校,华文学校对于当地有点像是补习班,因此华文学校的学生不多。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小朋友热爱学习的那一份态度,有一次我在上华语文课,中间说要下课休息一下,小朋友却都好好地坐在位子上,我第一个反应是怎么都没有人动,然后突然有个声音说不想下课,接着更多小朋友一起附和着,这个反应让我很错愕也欣慰,于是我就继续上课。对比台湾的学生,我内心产生了很强烈的撞击。
​       
来到了这个地方,在我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常思考着怎么样才能为当地带来改变,这个地方更需要的是有人把这里带出去。科人口外流很严重,村落大部分都是小孩或老人,有些小孩连基本的吃饱穿暖都无法满足,对于这个地方,教育到底能做什么改变?又换个说法,在这里,教育真的是必须的吗?服务期间,我得知了一个小孩的故事,他在10岁的时候,就曾经到中国打工两年,华语文能力也是在那里学习的,在明年,他可能又要回去中国打工了,听到这里,我感到很难过,同时也认为自己是在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这件事不一定是不幸。然而总觉得如果他有更多机会读书,会不会更不一样。
​       
营期的最后一天,有小朋友问会不会再回来这个地方,我感到很羞耻,因为我不一定会再回来。在表演晚会那天,小朋友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歌词大概是我们像是这个地方的希望。在做国际志工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能很肯定的是,某一部分也是透过服务他人来成就自己,但当出现了自己是在帮助别人这个念头时,基本上就存在的瑕疵。因为这有种自身比较优越的意识,比较贴切的说法应该是,我们都从彼此学到了、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这是我在营期体悟最深刻的一句话,以前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科这个地方,有着许多破碎的故事,这是一整个村落的故事,不只发生在单一个人身上。在看到这么多不同的故事时,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自己的力量多么薄弱,但也因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好像更能容纳下整个世界。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可能会再去一次吧!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