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学年度暑假国内外志工补助成果报告书(教育二康○芸)

  • 2017-11-07
  • 林韡萍

甸起脚尖爱:走入缅甸希望无限

教育二105102059康芷芸
1.活动源起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来临,国际服务热潮在台湾兴起。缅甸,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矿产资源丰富的一个国家,因为过去政治封闭,对许多台湾后辈而言,仍像是披着一层神秘面纱,因缘际会下,看见当地传承华文教育的精神坚毅动人,是萌生本次服务的主因。

        本团队认为此地的华文学校十分值得多元型态服务团队驻点深耕,期望搭起台、缅双方迈向国际接轨的桥樑,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良机。

2.活动内容
  • 师资培育:

  在科崀这个地方,村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们这次主要服务的两个据点—博爱中小学、荣光小学,老师们大部分的程度仅有初中毕业,少数具有高中的学历。因此,本团队组成了师培小组,希望透过分享知识,提升老师们的教学品质与水准。在行前,我们有整理了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知识,编写成册,内容包含了辅导原理与实务、教学技巧与评量、适性教学、教材教法、华语文教学。
  我们邀请两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进行为期两个星期,一天两个小时的培训。另外,我们也在师培的最后一天,请老师填写对于此次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希望下次能够有什么培训内容。当地老师说,我们所分享的内容,比老师们去东枝(缅甸的第二大城)进行培训时,所讲的内容还要更有实际帮助。能够加入这次师培小组的活动,我感到与有荣焉。
 

  • 文史访谈:

  第一届缅甸华文服务团部分工作是把资源带进科崀,而文史组所做的,则是带着科崀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走进当地人的生命、纪录下属于科崀故事这样的存在。
  透过采访当地的老师,包含了解学校制度、细项,至聊起老师个人生涯、理念。我们了解这块土地在华文教育上的资源是多么缺乏、处境是无比艰难。科崀的老师或许没有卓越的学历、教学技巧,然而,每个人都凭着一份「爱」坚持到了现在。说不辛苦是骗人的,可是他们坚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的给孩子改变的机会。」
  除了做当地的文史纪录,我们也负责纪录下团队在科崀的生活。不只美化与师培的工作,也包含团员们授课画面、发放物资等景象。这16天的每个瞬间,希望都能与大家分享,让所有人看见有一群人用这样的方式付出心力。文史组,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让大家都看见科崀的需要。然后,跟着我们一起,爱这块土地。
 

  • 美化环境:

  缅甸华文学校多为自立办学,校址偏远且佔地面积狭隘,硬件设备有许多不足及缺陷,例如:教室数量不足、墙面结构不稳固。因此,萌生美化工程想法,希望利用授课其馀时间投入校园美化工程,让当地学生一同参与设计与彩绘。
  我们总共粉刷了四面墙(三面教室,一面图书馆),整面墙的彩绘从零到有,全都是由团员们一手包办,当然,这过程中,必定少不了学生的帮忙。工作内容包含了涂油漆、设计草稿、上色。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透过美化环境,对自己的学校产生认同,并爱惜环境。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可移动式的班级牌(当地由于教室及师资不足的问题,采取混龄上课的方式),希望能让学校带入班级的概念。
 

  • 发放物资:

  在营期前,本团队总共募了13吨来自台湾各地的物资,包含衣物、文具用品、书籍,希望这些各地的爱心,能在当地发挥最大的效用。物资早在团队过去之前,就已经到了学校。到了当地,我们利用閒暇时间整理这些物资,将东西分类、装箱。发放物资的对象主要为建华中小学(一所更北边的学校,那里的状况更不好)。看见居民们收到物资时,脸上所展现的幸福笑容,让这些准备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 多元课程:

        除了以上的工作内容之外,本团队还设计了多元的课程,包含了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英文课,以及华文课。上课时间为早上五点半至七点,和下午四点至六点。我自己所带的课程为华文课与英文课。当地学生都很有礼貌,上课前会说老师好,中堂下课会说老师休息,放学会说老师再见。学生认真向学、尊师重道、珍惜每个受教育机会的样子,到现在都还令我印象深刻。

3.心得反思

      缅甸对参与活动前的我来说一个陌生的名词也是个陌生的地方。在想像中是个落后到只剩黄土与人的地方,不过幸好我参与了这个营期,我认识了这个地方,在这段日子,我们一夥人总是常常搭着摇晃的车子穿梭乡间,每每这样望着绿色、红色与蓝色构成的天际线,我总会有种「我和这块土地紧紧连结的感觉」。这是我去过任何教育团队或是国家从未有过的感觉,也许是我知道这里孩子的未来,知道这里教育的状况,知道这个国家的美丽与哀愁,亦知道了我已是这块土地上的一员,虽然我是那短暂的过客,却让我觉得一种归属。 

      再者,就是实际在学校的心得与反思,这间小小的学校,由李校长小小的杂货店收入支撑着,这里约莫100个学生,他们共享4间用围篱搭起来的教室,共享一个水泥地且布满砂石与淤水的篮球场,并共享一颗笨重的篮球,这里的一切很缺乏,孩子们只有几套衣服,也无法每天洗澡(这对城市小孩的我还说是开了眼界),但他们却很知足,当我把书送进学校,他们珍惜的看着一字一句,就算吸收不了也会认真的读到眼神已死在默默阖起书还给我们。我反思自己对于过去生活的理所当然,对于知识的理所当然,对于物质也是,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对于知识的稀有与渴望,对于上学的难得与珍惜。在回台后,我自己也重新调整了我自己对于上课的想法,开始去珍惜自己许多拥有的东西。

     更知道的是,我之后要做的,不单单把自己顾好,是要把自己的梦顾好,甚至哪天我可以把更多资源带回那里,让他们也有资本去寻梦去找自己,不再是被现在国中毕业后去泰国中国工作的定律般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