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动缘起
IC 部落社创始之初会到部落或偏乡教导小学生操作电脑等资讯设备,以减少因地理空间阻隔而产生的数码落差;此外,配合网络平台,使队员得 以在营队结束后与孩子们保持联络、关心孩子们的近况,以达到永续陪伴的 服务精神。社团名称中的 IC,即为呼应数码人文团队中「数码」之意义; 每一年的寒暑假,我们将深入部落或偏乡国小,以永续陪伴为出发点, 策 划一系列的营队活动,期能使小朋友有所收获。
我们长期与部落小学及都会小学合作,带领都市的小学生于寒假营期进入部落,与部落小学生一同生活。期待三方能借由活动中的接触,认 识不一样的世界,进而达到培养人文素养、并学习关怀他人的目的。
寒假的营队结束后,暑假时会回到部落小学举办营队活动,借此机会维系与孩子们的情感,营期后亦辅以网际平台,使三方情谊得以于数码的世界长存,达成永续的陪伴。
二. 活动内容
这次营队前往美丽的巴崚部落,与巴崚国小、台北的景兴国小三方合作。我们透过设计教案,让小学生在数码人文关怀协会平台上发文,纪录营期间发生的趣事及所学到的知识,在营队结束后,还能使用平台、网络继续联络,建立起长久的感情与陪伴,而不仅止于营期的六天。
特别的是,我们建立了「家」的想法,让每一位大学生队辅,都带着一个巴崚国小、一个景兴国小的学生,目的是借由此让不同文化的小学生们彼此认识,成为学伴关系,并期能透过文化教学、体验、实作课程与实地走访部落,让队辅、孩子,以及家长们更了解部落环境与文化,借此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活动成效
泰雅山苏的故乡及神木之旅:动于许多巴崚国小的小朋友来说是熟悉的环境,因此自动负起照顾大家、带领大家的角色,跟景兴学伴或是政大队辅说故事。景兴国小有些同学也对生态、植物等展现高度的好奇心及兴趣。
泰雅歌谣:由教会牧师教导大家泰雅族语的诗歌,带大家体验泰雅传统乐器-口簧琴。巴崚的学生很自豪的展现他们的文化、当起小老师教学伴,而景兴的学生也对于没接触过的音乐很感兴趣。牧师邀请学伴一组一组上来示范,加深学伴间的交流,从合作他们对彼此展现夥伴间的信任。最后呈现时,在老师带领下大家在短短时间内尽力呈现出泰雅的传统歌谣,让大家深入认识泰雅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块,也深深体会泰雅歌谣之美。
泰雅狩猎文化课程: 在耆老说完传说故事后,小朋友将所听到的与学伴合作记录下来,可以看到彼此虽有不同风格、表达方式及观点,却也能找到两人合作的方式,迸出不同火花。大家对于猎人的分享也很感兴趣,非常踊跃发问,讲师透过与小朋友的问答中也传达了许多泰雅族在与大自然共处时永续的观念与尊敬的态度。
四. 心得省思:
针对筹备期
有些人认为希望可以在社课时,增加泰雅文化认识及部落介绍,让队辅对当地能有基本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当队辅或队辅的角色是甚么,例如怎么跟小孩从零开始相处,然后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小孩之类的。这次有遇到队辅一开始会觉得没有被小朋友接纳,或有小朋友的防卫心比较重而感到挫折,之后也可以针对这方面提供大家可以如何调适及抒发自己情绪的方法,期望未来除 了关注小朋友也能给队辅们一个观念就是要能照顾好自己的状况才能真的自在、敞开心胸跟小朋友交流。
针对营期
这次营队一大重点是希望透过营队让两位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学伴间能建立关系,并进行文化交流,前期学伴间的状况有些并不是很融洽,虽然说无法强迫小朋友要在短时间内跟另一个陌生的人成为朋友,但可以透过队辅引导及在活动中创造合作或是了解彼此的机会,例如射箭活动中可以请学伴合作上弓或是一起上台示范,创造共同目标,而非硬性要求学伴待在一起。
此次营队有正式课程,在秩序上也必须有一定要求以尊重课程及讲师,但队辅内部没有共识,也会希望小朋友玩得开心就好,有时会造成学校老师扮黑脸,队辅扮白脸的状况,队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沟通、讲道理,但应该要与学校老师立场一致,是往后可以注意的地方。